1996年,第一代水电基础人满怀激情走进雪域高原,在“世界屋脊”书写奋斗篇章。帕古水库、旁多水利枢纽、文祖口水库、黄丰水电站、尼洋河多布电站……水库截流、大坝封顶、电站发电,处处都有电建青年的身影。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荒无人烟的艰险环境,默默在高原坚守耕耘。
潘文国,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电基础局二公司副经理,分管青海片区。自2004年入职以来,他先后参建了20余项水利工程,足迹遍布青海、西藏、云南、甘肃、湖北以及海外。迄今为止,他的职业生涯有15年在高原上度过,将青春岁月播撒在这片热土。
潘文国出生在河北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2000年考入河北理工大学土木专业。大学毕业前夕,他在学校网站看到招聘信息,向两家单位投了简历,均收到面试通知。在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面试时,曾在建筑行业实习,对土木工程有一定的了解为潘文国加分不少。当被问及能否适应去条件艰苦地区并经常出差,潘文国的回答是肯定的,“农村出来的孩子吃苦没问题”。面试比较顺利,他如期收到录用通知。
入职第一年,按原计划潘文国将分配到湖北省的项目。然而,他和另外两个新同事“想去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主动要求前往西藏。“实话实说,没想到环境比较差”,潘文国笑着说。
潘文国的目的地直孔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河中下游墨竹工卡县,海拔4200米左右。那时,从公司到施工现场堪称长途跋涉。潘文国一行三人先从天津乘坐火车,三天左右到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在格尔木体检时,因潘文国血压偏低,医生建议他原地休整一周后再上高海拔地区。怕耽搁时间,三天后他们就坐上前往的长途客车,当时,青藏铁路尚未全线贯通,格尔木到之间没有火车。客运全程近20个小时,强烈的高原反应迅猛而至。“当天要在客车上过夜,我头痛欲裂、呕吐、流鼻血……一路上无力看风景,就是难受”,潘文国记忆犹新。
到达后,因不通客运,工地派车接三人前往。潘文国因为高反严重,第一周基本无法入睡,“领导和老职工对我们很关心也很关照,在此期间没有安排我们去工地,主要看图纸、熟悉技术资料。”
彼时,潘文国职务为技术员,主要负责技术检验、资料整理、联系对接监理等工作。技术工作比较艰苦,需在现场值班,12个小时一轮换,因为“基础防渗工艺特殊,不能中断”。
“小伙子每天按照项目安排在现场值班,踏实肯干、能吃苦。他性格比较直,特别认真,在技术方面和外围方打交道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师父蒋君谈及潘文国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给予很高评价。
蒋君也是一名扎根青藏高原多年的老“电建人”。海拔3700米的青海省互助县柏木峡项目开工,项目负责人比较年轻,处理事物经验尚显不足,已退居二线的蒋君毫不犹豫“重新出山”,从天津直接到项目长期蹲点。因之前有一段时间未上高原,他出现强烈高反,并且伴随严重的腿部静脉曲张。尽管如此,蒋君不顾舟车劳顿和身体不适,边吸氧边坚守现场传授经验、指导工作。
潘文国十分感慨,“师父平易近人,对待工作非常敬业,这一点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在,我常用他的例子教导年轻人”。蒋君等老一辈电建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深深影响着潘文国,成为激励他不懈前行的动力。
“干水电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要塌下心去学、去看、去研究,要加强自身的实力,自我要求的标准要高,凡事做好才会赢得信任和尊敬”,蒋君的话一直刻在潘文国的心里并付诸行动。
2008年,青海黄河黄丰水电站二期围堰高喷灌浆项目,潘文国首次担任常务副经理。三个月内需完成所有施工任务,否则会影响后期的主体施工。时间紧,任务重,第一次担此重任的他有些措手不及。潘文国借鉴师父的方式方法,虚心向经验比较丰富的老职工请教,带领同事们为正式开工做足了准备。施工中,潘文国和工人们一起驻守现场,以便立即处理发现的问题。最终,他带领团队以提前20天完工的成绩,给业主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2年,蒋君将潘文国“外派”,独立负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黄河尔多电站对外专用公路一期工程,担任总工程师兼安全总监一职。蒋君回忆,“我告诉他,这一个项目不是常见的水库而是公路,工作和以往都不同,具有挑战性,你去吧。”
于是,潘文国带领一支队伍,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完工。见此情景,蒋君认定潘文国能够独当一面,“正式出师”了,企业能放心地把负责青海片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中。
潘文国坦言,从技术员成长为总工即技术负责,不单单是职务的转变,工作也从单一的技术为主,拓展到负责现场、与设计和监理等外围单位对接等复杂内容,非常锻炼沟通能力,也为日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潘文国在迅速成长的同时,有感自身理论知识不足,他先在天津大学获得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2019年起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14年,潘文国担任技术负责,参建西藏甲玛巨龙铜业驱龙铜矿甲玛沟尾矿库基础坝防渗工程。接手此项目源于一次巧合,此前他在西藏尼洋河多布水电站基础防渗及砂砾石坝工程担任项目经理,四个月后工期结束,潘文国正准备购买机票返回天津。此时,公司领导前往多布水电站检查工作,问他是否愿意在西藏继续干。潘文国毫不犹豫,“愿意,听从指挥”。故而,潘文国与甲玛“结缘”。
在做前期进场筹备时,潘文国带领司机和一个测量人员,每天一早奔赴现场,做测量、平整场地、租挖掘机建设生活区等工作。中午在车上就着水啃几口干粮,直到很晚才能返回县城小宾馆。“那时候很艰苦,十月的高原已非常寒冷,宾馆空调限时,我们晚上回去住宿,衣服都不能脱”,潘文国说。
甲玛是亚洲最大的铜矿,工地海拔近4200米。为避免重金属通过水流渗透到下游的河流中,全封闭状态防渗墙的墙体深度达120余米,需要从地面向下一直打到基岩。这是潘文国工作以来参与的最深防渗墙,无论技术还是管理角度,他都从未经历过。
面对新的挑战,为迅速适应项目的管理模式与特点,潘文国在现场充分调研,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为保证工期,项目经理部协调整合五家公司参与建设,并针对具体实施工程的方案集思广益,自主研发改进设备功率。最终,项目不但顺利完工,潘文国的专业技能也得到较大提高。工程结束后,他还参与编写了本项目关于防渗墙施工的高新技术课题。
才完成甲玛尾矿的项目,文莱都东水坝供水工程大坝防渗墙施工又即将开始。作为副经理兼安全总监,潘文国远赴异国他乡。都东水坝位于文莱都东县比拉班镇以南23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是当地近年来建设的最大水坝工程项目。
文莱都东水坝工程执行英美标准,大坝心墙防渗材料是以泥岩为主材进行填筑的,难度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潘文国带领团队系统地研究将要面对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优化施工工艺,最终解决工程实际难题,高质量建成大坝防渗墙。都东水坝的建成,不仅极大疏解当地的洪涝灾害,为都东地区和摩拉地区提供长期、可靠的水资源,今后在枯水期也能够有效控制从文莱都东放水到下游的缺水地区,满足斯里巴加湾市未来发展规划所需的饮用以及工业供水需求。
此后,潘文国先后承担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崖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青海省海东市文祖口水库大坝帷幕补强灌浆项目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均圆满达成目标,得到一致好评。
通过这些年的磨练,蒋君欣喜地见证着潘文国的成长,“现在的潘文国为人处事成熟稳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注重学习,提升业务,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看着他一路成长,我也很荣幸”。
2022年5月25日,青海第一、国内第三深的全封闭式防渗墙工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主体二标项目(以下简称“那河项目”)主坝帷幕灌浆工程完工。自2019年5月20日防渗墙工程正式开工,历经43个月,工期提前5个月竣工,在3300米高原上取得了实施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双重胜利。
那棱格勒河,柴达木盆地昆仑山无人区最大的内陆河,终年裹挟着泥沙肆意奔腾,泛滥成灾,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尤其是每年6月至9月,高山融雪、强降雨过程中易发洪水,会对下游交通要道、牧民草场等造成一定损毁。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海西州有史以来顶级规模、投资最高、困难最多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体系的骨干水源工程。工程集供水、防洪、发电为一体,建成以后能优化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工程地处柴达木盆地无人区,目光所及皆是沙漠,没有道路,距离最近的居民集中地80公里。“进场时路是不通的,我们只可以走沙滩,相当于越野进去。还不能够达到项目所在地,因为中间有个垭口,需要爆破才能通行。”潘文国作为项目经理接手那河项目,2018年11月进场开展工作。临建初期,困难重重,“那河项目初期的环境是我遇到最艰苦的”。现场缺电少网,只能依靠发电机解决;没信号,与外界联系需到几十公里外;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水中含有重金属,不能直接饮用;物资匮乏,需要去260公里外的格尔木市采购生活物资。
面对众多险阻,潘文国迎难而上,带领团队逐一击破。从别的地方运送进场材料的物资车,在无人区找不到前往施工现场的路,为了给运输提供方便以及应对紧急状况,他们在有信号的地方设置临时中转办公点,派专人驻守。而后,他们联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设置一条专线,有效保证现场信号和网络畅通。此外,专门采购大型水质进化设施,保障生活用水;争分夺秒修路,第三年,进场公路全部畅通,施工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针对生活物资特别是新鲜蔬菜的匮乏,潘文国和项目部带领大家搭建了总面积15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当地的土是含碱量非常大的沙土,不适宜植物生长,因此前两次种下去小苗均未能成活。于是,项目部从120多公里外的乌图美仁乡拉来5车农家土、羊粪土。将大棚里的土全部置换后,作物才得以成活。现在,郁郁葱葱的蔬菜大棚成为那棱格勒河畔罕见的一抹绿色,也为那河项目实施工程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生活保障。
进场后的次年5月,天气逐渐回暖,那棱格勒河水中突现大量冰凌,多次冲断进场道路,给设备材料运输、生活物资补给造成巨大不便。潘文国和项目团队一边协助抢通道路,一边冒着凛冽寒风,肩挑背扛把物资一趟趟运进工地,满足项目需要。
回忆往昔,项目副经理李照亮百感交集,“刚到那河,道路不通,没有水、电和信号,潘经理带领我们修路、打井。那时零下20多度,滴水成冰,风沙很大,我们在帐篷里吃饭,刚打上饭很快就凉了”。
潘文国和团队克服沙尘暴、高原寒冬等恶劣的天气特征情况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诸多坏因,在无人区建起生态宜居的项目营地,修建了污水净化厂,完成生活区、施工场地的临建。
“初战”告捷,潘文国无暇停歇,立即投身到项目施工中。2019年5月,主坝防渗墙正式开工。墙体深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地层中出现大片胶结岩和数量众多的特大孤石,造孔难度超乎想象。潘文国带领项目青年团队积极攻关,组织研究胶结岩、孤石的处理方案。他们尝试在钻头上加焊螺纹钢、圆钢,加大钻头重量,采取“坐地炮、预爆破相结合”施工。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防渗墙造孔效率,盘活了原本僵硬的施工状态,让防渗墙施工进入正常化。
潘文国深感创新的重要,“63年前,水电基础人凭借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信念,建成了新中国第一道槽孔型防渗墙,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多年来,我们沿着前辈走过的路接续奋斗,将水电基础局攻坚克难的良好作风深深扎根”。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那河工程的防渗墙为永久性建筑,为保证防渗墙的稳定性,需要在60米以上的槽段中下设钢筋笼。高60米的长方体钢筋笼,重量超过34吨,整体放入槽孔内,难度可想而知——这对槽孔的垂直度和光滑度要求极高。潘文国和团队历经多次尝试,将平底钻四周加焊钢板改造成方钻,造孔完成后,用方钻重新打磨槽孔,以达到垂直度和光滑度要求。最终成功下设钢筋笼深度达58.7米,有力保证了防渗墙的坚固。
施工面大、作业面多,是项目安全管理最大的难点。施工高峰期投入防渗墙施工钻机23台,液压铣、钢丝绳抓斗机组11个,近260名实施工程人员同时作业。潘文国提出“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口号,把青年安全管理同导师带徒活动相结合,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作用得以凸显。项目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安全管理有条不紊。
2021年9月,那河项目主体防渗墙完工。2022年5月,那河项目主体工程,包括防渗墙、灌浆、副坝坝体混凝土、坝顶建筑物等共计10个分部工程全部完工,为工程建设全方面推进创造了坚实基础。
2021年6月,习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潘文国和项目团队在建设民生工程的同时,深入贯彻习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美好生态环境,担负起保护青海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针对施工时造孔产生的废浆,那河项目团队制定了科学的处理方案。先沉淀,上部浆液抽回浆站,循环使用;下部废渣运送至弃渣场,晾晒后统一处理;购置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将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道路洒水、绿化用水,避免污染土地的同时,杜绝了水资源浪费。
由于施工现场常见黄羊、岩羊、野驴、狼等野生动物,项目部特地制定了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制度、方案并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动物的扰动,实际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潘文国郑重地说,“我们到每一个项目,都会召开专门会议,会和所有的工人强调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家也都很自觉”。
在工程建设中,潘文国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力所能及为地方做好事、做实事,以真心换真心,用行动换口碑,“作为央企,不仅要建‘优质工程’,履行社会责任同样也是我们的职责。”
身为一名“电建人”,不论工作环境如何艰苦,工程任务如何艰巨,只要国家需要,潘文国都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先后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住建系统优秀员”“天津诚实守信好青年”等多个荣誉。
青海省幅员辽阔、地广人稀,项目大多处于深山戈壁,交通极为不便,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常常要驱车一整天。身为水电基础局青海片区负责人,潘文国最多时曾在同一时期奔赴五个项目。长期的奔波,让他早已习惯路上办公的工作模式,总是随车携带行李和电脑。潘文国从不言累,“虽然辛苦,但每当我想到挥洒的汗水,都将成为高原地区水利建设的块块基石,便难掩心中的喜悦,更加坚定前进的信心。”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为一名党员,潘文国表示,接下来,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充电,在电建事业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