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3868690070

产品展示

资料: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来源:ray雷竞技app    发布时间:2024-01-20 02:34:31

详情介绍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教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将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网络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引导现有网络向IPV6过渡。加快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扩大物联网推广应用,推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用电子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高效绿色新型电池产品。

  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产业,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

  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生物医药。大力促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原料药及中间体发展,提高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水平,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农业。加快研发和推广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生物制造。围绕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及应用能力。

  围绕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行业,重点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以及服务的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节能产业。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着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节能电机、节能窑炉、节能水泵、节能灯、高压变频器、软启动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格林美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快发展。环境治理产业。重点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重点推进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应用进程。核电产业。依托核电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太阳能产业。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技术开发,提高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与太阳能产业化水平。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支持秸秆焚烧发电、秸秆气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生物质焚烧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开展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沼气发电试点。风能产业。适度加快风电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先进风能装备。

  重点抓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支持东风日产建设纯电动轿车研发基地,支持襄阳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各类中、高档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及东风自主品牌、东风本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加快发展广泛用于城市环卫、城建、邮政、旅游等行业的纯电动汽车。实现可快速更换电池组纯电动公交车的批量生产。推广以慢充电和分散式充电为主的充电方式,着力改进电池技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零部件。加快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零部件等。

  ——关键技术培育工程。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加快把新一代网络、应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抓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产业集群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园区),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

  ——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试点范围,扩大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队,为培育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加强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抓紧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工程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加快轻工业发展,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水平;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资源消耗低的行业领军企业。

  进一步提升整车生产规模,支持重点企业完善自主研发体系,优化整车产品结构,着力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和专用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新水平,向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乘用车和商用车。推进东风汽车公司等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展低排放、低油耗汽车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清洁燃料汽车的研发力度,形成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加快东风乘用车二期工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有限襄阳工厂扩能、东风渝安十堰扩能、东风商用车十堰扩能、东风股份制造二公司A08客车、东风天翼新能源客车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形成2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乘用车160万辆。

  专用车。重点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工程施工、市政作业等特种运输车辆和油田、国防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汽车,形成专用汽车30万辆以上综合生产能力。零部件。鼓励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突破性发展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重点发展轿车零部件,建成关键零部件基地,逐步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供货,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形成5家以上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配套能力达到200万辆份。

  汽车服务。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集汽车展示、租赁、保险、技术培训、消费信贷、检测检验、售后服务、报废回收、生产性物流、二手车交易和汽车文化于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引导汽车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化工行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化工园区和研发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行业,加快形成乙烯产业链,进一步壮大提升磷、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石油化工。围绕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基地,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和扩能改造工程,扩大“炼化一体化”规模,建立石油化工园区。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及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

  磷、盐化工。以宜昌、襄阳、荆门、孝感为中心稳步发展磷化工产业,加强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用、窑法磷酸工业化生产和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支持骨干磷肥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以荆州、潜江、天门、应城、云梦等地为重点发展盐化工,支持荆州勘查开发凹陷深层富钾卤水资源。以磷、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的一体化为方向,发展和延伸有机磷、有机氯和有机氨系列产品和下游产业链。

  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提高产品精细化率和附加值。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合,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发展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磷酸铁锂等磷精细化工产品。推广应用催化、分离、聚合物改性等精细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环保型涂料、染料和染料中间体、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快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废旧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冶金资源开发。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在国内外投资探矿采矿,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加快资源勘查和深部探矿进度,对鄂西高磷铁矿等省内低品位伴生矿,加大选矿技术工艺研发投入,尽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国家级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

  钢材深加工。以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以产业链延展和价值链提升为重点,支持武钢、新冶钢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不断提升钢铁冶炼和轧钢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高档汽车用钢、高品质特殊无缝钢管、优质齿轮钢、轴承钢、模具钢等产品。根据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开发风电设备、大型工程装备制造、大飞机、海运船舶和军工用钢。加快武汉桥梁施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宜昌、黄石、鄂州、阳逻、团风等地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镀锌板、镀锡板、彩涂板、桥梁及建筑钢构件、钢帘线、钢绞线以及金属制品。全省钢材深加工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支持铜、铝冶炼企业加强技术升级及节能改造,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用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缆电网、轿车、飞机的高性能和高精度板、带、箔等精深加工产品。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本地配套水平,提高重大装备系统集成能力,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提高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化水平,重点发展重型机床、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大型冷热连轧、涂镀板成套设备及其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支持建设大型铸锻基地及加工中心,提高大型铸锻件和精密铸造的本地化配套水平。完善增值服务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成套集成水平,形成产业链。

  节能环保装备。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提升电站锅炉、碱回收锅炉、烟气脱硫设备等核心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设备生产能力。

  激光装备。发挥激光研发优势,重点发展激光精微加工设备、电子科技类产品生产设备、医疗用光电子产品,积极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真空器件,提高电子设备整机装配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施、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高速铁轨表面合金化激光熔覆设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

  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依托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船、中船重工710所等龙头企业发展石油装备,重点是为海洋石油钻采工程配套的动力控制及深海传动系统、多点锚泊定位系统、深海钻井平台升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型石油钻机、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

  轨道交通及航天装备。依托三江航天、中铁科工集团、航宇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盾构机、轨道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车辆、高速列车配套设备等装备。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巩固提升棉纺行业优势。加强印染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大力推广各种新型、高效、节能纺织设备和“嵌入式纺纱技术”等新型纺织技术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减少对棉纤维的依赖。积极推广废旧纤维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苎麻纺织和茧丝绸业,建设全国一流麻纺织和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加快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提高服装设计生产的信息化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服装自主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印染和化纤。大力推行印染业集中供气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工艺设备,开发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切实提升我省服装面辅料配套和后整理能力。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产品项目,支持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医疗、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水利等新领域的需求。支持多种工艺无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医用纺织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推动轻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食品、林浆纸一体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塑料及包装。

  食品饮料。以适应食品饮料产品消费方便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为目标,确保产品营养、安全,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大力推进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提高产品加工制造的精细化率和农副产品的转化率,构建“种养殖基地—加工—制造—包装配套—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造纸工业。重点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依托湖北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资源,加快建设造纸制浆配套原料林。鼓励发展竹浆造纸,科学利用非木纤维资源,严格控制禾草浆造纸。加强废纸回收和利用。努力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推广高质量、低定量、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造纸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中高档纸及纸制品生产。加快发展包装用纸、生活用纸、办公用纸、餐饮用纸等纸品。推动纸及纸制品行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消费类电子产品。对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冷柜压缩机等产品及核心部件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省内自主品牌家电,提升东贝压缩机等产品的规模。完善海尔、美的、格力、TCL家电工业园零部件配套体系。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家电智能化和智能识别技术。塑料及包装。以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组织好汽车塑料配套项目。支持绿色塑料管型材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推进降解塑料的研发、无氟替代技术应用及相关项目建设。围绕食品、家电、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塑料、纸、玻璃、陶瓷及金属包装制品。

  整合研发设计和制造资源,在民用船舶领域推广船舶高技术,加快数字化造船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全省船舶工业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作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加强江海直达船、长江标准船型、游艇及豪华游艇的建造能力。加快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甲板机械、舱室机械、中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等船用配套产品,提高船用配套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

  优化工艺流程,改造技术装备,提升产品性能,努力实现由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化升级转变,由原材料制造业向加工制品业转变,由“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业向“两型”产业转变。大力发展高档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建筑工程服务、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高档浮法玻璃。新型干法水泥及建筑工程服务。在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能够实现完全自动化和清洁生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置,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加快推广水泥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系统和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积极开发应用大型节能装备和消纳工业废渣新技术。鼓励发展大坝、油井、道路等特种水泥和高强水泥。支持水泥生产企业由产品生产向应用服务拓展,成为建筑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支持华新集团、葛洲坝集团在省内外进行战略投资和资产重组,从竞争走向竞争性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和水泥行业的排头兵。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满足建筑业的发展需求为重点,从产品设计、原材料替代、工艺改造入手,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绿色环保建材,重点支持石膏建材、保温隔热复合墙体材料、高档节能陶瓷系列产品、再生胶凝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依托化工原料优势,进一步拓展化学建材的深加工领域,扩大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品种和规模。高档浮法玻璃。积极地推进原片玻璃产业向建筑节能、汽车工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延伸,大力发展LOW—E玻璃、中空玻璃、导电玻璃、太阳能玻璃以及超白压延、超白浮法等材料复合、功能复合的玻璃制品。淘汰普通平板玻璃生产线。

  围绕企业、行业、区域层面选准切入点,开展融合试点。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为各行业信息化改造和优化升级提供关键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在钢铁、石化、医药等流程性行业,以制造执行系统、在线监测和分析系统为重点,加快实施专项改造,不断提高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努力使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先进水平。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研发技术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积极调整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和建筑企业经营结构,充分发挥湖北在路桥、水利、电力等方面设计与施工建设的优势,拓展经营范围,推进建筑工程总承包,做大做强建筑业。支持具备条件的总承包企业申报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信等资质,形成综合施工能力,引导建筑企业向市政建设、园林绿化、路桥工程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推动行业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承包、劳务承包等特色优势的专业企业。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实施“大市场”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省外及中东、非洲等境外市场份额。建筑业年产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

  进一步提高46个粮食主产县,重点是33个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县(市、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油料、棉花、畜牧、水产等基地建设力度。粮食、棉花、油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400万吨、50万吨、330万吨、500万吨和420万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以汉江中下游等为重点,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把粮食主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适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养鱼池改造工程,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提高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健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种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良种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轻简化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和高产高效模式。提高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950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5%,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增强农业生产、抗旱排涝、人畜饮水等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开展龙感湖农场、五三农场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

  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和畜禽、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养殖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农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水稻、小麦、油料等优质率。发展粳稻生产,在适宜区域发展中稻再生稻。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着力推进健康养殖,加快发展优质三元猪、特色家禽和优质水产品等。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推进形成以江汉平原综合农业发展区、鄂北岗地旱作农业发展区、鄂西山区林特发展区为主体,以江汉平原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流域优质小麦产业带,江汉平原优质棉花产业带,鄂西山区优质林特产业带,江汉平原及鄂东水产养殖带,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生猪产业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为支撑的“三区七带”农业区域布局结构。

Copyright © 2014-2022 ray雷竞技app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