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9日电 题:这支“物探铁军”穿越崇山峻岭 倾听大地回响给地球打“CT”
找油找气,物探先行。将地下数千米深处的油气资源开采出来,利用清洁能源点亮市井烟火,沸腾一方热土,需要经过勘探、开采、炼化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石油物探无疑位于产业链第一环勘探之首,被称为“油气之眼”。
近年来,被业界誉为“山地物探铁军”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探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简称“西南物探”)积极践行国家深地战略,通过地震采集、解释、处理一体化服务支撑,不断擦亮“物探”眼睛,倾听地层深处的回响,给地球打出越来越清晰的“CT”,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12月4日,四川安岳县华严镇洋漆村笼罩夜幕中,随着50743887号炮井激发,超深页岩气勘探阵地——四川盆地资201井区三维项目野外采集工作量突破5万炮。
摊开一比五万的物探项目部署图,该项目作为四川盆地首个针对筇竹寺组新领域、新层位的先导项目,西南物探集结优势兵力,全力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拉开了新层系勘探的又一个序幕。
“目标诱人、现实严峻、挑战巨大!”技术专家们谈及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总会提及以上三点。
作为最早接触页岩气的一批人,西南物探研究院页岩气室党支部书记王小兰对承担的国内第一个页岩气科研项目记忆无比深刻:无参考资料、无适用技术、无实践经验……当时,西南物探的科研人员敏锐地意识到,由于我国特有的山地复杂构造,要成功开采出页岩气,国外成形的技术没办法照搬照用,各项配套技术的获得只能靠自己!
通过充分调研国外技术并结合国内页岩地质特征,西南物探将断层解释、变速成图及构造描述等技术大胆应用于项目研究,不断摸索、改进,形成了国内第一代符合页岩地质特性的“页岩气二维区带评价技术系列”,实现页岩气研究“0”的突破。
随后,西南物探组织专业团队不断开展页岩气勘探区带研究,绘制的蜀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构造图和埋深图,第一次较为详实地圈定了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正是这张图后来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有力支撑了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的确定和选区,而且支撑了近10年川南地区的页岩气三维部署。”西南物探总工程师张晓斌说。
多年来,西南物探在川渝地区共实施30余块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丰富的地震勘探成果,为200余口页岩气评价井提供了一体化服务,勘探成功率达到95%,发现国内首个万亿储量的深层页岩气田,支撑川南建成除北美以外的全球最大页岩气田。
“听说,川科1井开钻了。”参加过四川盆地双鱼石三维项目施工的苟超自豪地说道:“这口井的地震采集资料可都是我们干出来的!”
今年7月,在四川盆地苍溪-剑阁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工地上,其技术负责人杜文军利用西南物探自研GMShot软件,进行地面障碍的规避。同时,一架无人机正在测线上低飞,质量检查人员寇斌在认真观察屏幕上eSeis节点仪器埋置情况……
群山底下蕴藏巨大的油气宝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的60%以上聚集在山地复杂构造,西南物探针对四川盆地构造岩性“双复杂”(地表山地地形复杂、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油气藏勘探难题,全面革新物探技术、装备技术和作业方式,实现山地物探提质提效。
近年来,西南物探创新应用“两宽一高”技术,使地震勘探成像从平面模糊变为立体高清,实现了四川盆地多层系立体精细勘探,大幅度提高了复杂油气目标的勘探精度;
全面推广可控震源采集技术,填补了四川盆地1500平方公里的物探资料空白,实现物探采集资料从无变有;
创新应用eSeis节点仪,排列接收从有线变无线,开启了地震仪器“E时代”,排列施工效率提升50%以上;
开发应用智能化地震队平台,着力数字化赋能,集成“一朵云、一张网、一块图、一个生产指挥系统和一系列智能软件”,物探生产跨入智慧管理模式;
多年来,经过500余人持续攻关,西南物探在山地复杂构造精确地震成像和气层有效识别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地震成果从“看得见”到“看得准”的跃升。技术团队创新应用“真”地表深度域成像技术,对双鱼石三维项目地震采集资料做多轮处理、解释,地震成果再现“线井的井位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震采集资料,只有走到,才能得到。”有人这样赞许西南物探人:他们是用最先进的物探技术加最原始的体力劳动,干着穿越崇山峻岭、雄关戈壁又要耐住寂寞的活儿。
钻井组长肖杨谈起工作就像一个探险家在讲自己亲历的故事:大山深处昼夜施工,断沟多、陡坡陡崖、荆棘丛生,长期野餐露宿……他拍拍自己脚上的那双工鞋自豪地说:“这是我参加工作10多年来穿破的第500双鞋子喽!”
穿越作业日夜磨损的一双双工鞋,成为了西南物探一线员工那份沉甸甸而又荡气回肠的生命记录。
石油物探施工,多在山高沟深的无人区,机械化作业无处施展,西南物探人就发扬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用铁锹、十字镐、保险绳等工具全凭人力“吊、拉、滑”,把上百公斤的山地钻机和地震采集设备硬生生地搬运到山巅沟壑……
“在塔里木盆地的山地施工,爬山最恼火,到处都是垂直的断崖,行走时只能容下脚掌,错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肖杨回忆起那惊现的一幕幕,至今仍心有余悸:“在川内也经常跋山涉水,但这里的山体太陡峭了,好多岩壁甚至凹陷进去超过90度,看着只有几十米的距离,有时要绕上个大半天。”
物探队员常年行走在大山深处,生活与外界几乎隔绝,足迹比羚羊走得还远,比雄鹰飞得更高。
秋里塔格山有多难?当地的尔族老乡称这里是“雄鹰和黄羊都过不去的地方”,曾被称为“不可能搞地震的勘探禁区”,而西南物探先后在这个地方进行了16轮山地勘探。初上秋里塔格只能用悲壮来形容,项目区域内的“刀片山”“锯齿峰”林立,“刀背梁”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更别说还要负重前行。
这里的工区没有一条路可以通行,最初物探施工只有雇用一些毛驴来驮运物资,可是毛驴只能走到山前,大部分设备和生活用品都要靠人挑肩扛背上山,背进工区的水只能保证做饭和日常饮用。但是西南物探克服和战胜千难万险,不停地改进革新施工组织模式:天上有直升机吊装、无人机踏勘,地上有挖掘机清障,山上有无线节点仪、山地轻便钻机、新型陡崖搬迁横渡系统等,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多年来,从川渝到西北,西南物探人在“川中会战”“三上威远”“奋战川南”“攻克川东”中,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夯实了“决胜300亿、加快500亿、奋斗800亿”和建设中国“气大庆”建设的物探基础,在“挺进塔西南”“征战库车凹陷”“攻关秋里塔格”中,支撑了塔里木油田加快“完成3000万吨、力争4000万吨、突破5000万吨”的坚实步伐。在矢志不渝”找油开气“的征程上,物探人不断聆听来自地层深处最美妙的“回响”,用忠诚与担当筑牢国家能源安全最坚实的屏障。(完)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